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要闻 > 浏览

火淋子

来源:潢川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12-27 08:57 作者:丁嘉宝 点击:

  

     《火淋子》是广泛流传于河南信阳地区的一大舞种,豫南大别山区几乎各县都有,而潢川县最多。据1980年统计,全县共有《火淋子》演出班子20多个,它属于花鼓灯系列的群舞形式,是潢川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2009年5月,民间舞蹈《火淋子》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火淋子》的演出形式及内容《火淋子》是由10个人表演的群舞,四男四女,二老汉领舞;或是9人表演,四男四女,一老汉领舞。两老汉称为“老杆儿”,领舞时以其中一老汉为主,称为“头淋子”;另一老汉则为“二老杆儿”,也称“二淋子”。“头淋子”叫“大老杆”,即该舞指挥。四男四女,也称为四梳四挎,男叫花鼓腿子,女叫花鼓娘子。老杆儿一手持火淋子,一手持破芭蕉扇;花鼓腿子双手各持一棒(花鼓槌),也叫“响子”;花鼓娘子左执手绢,右执折扇。《火淋子》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场子、摆画面、变队形,基本动作比较简单;另一部分就是对唱,载歌载舞,很是热闹。整个演出可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两老杆儿双人舞,上场先踢四门(即拜四门)。第二段:两老杆儿领四男四女出场,先踢四门,再跑场子,变队形。这是全舞最激烈欢腾的部分,跑累了,众人绕成一个大圈,把大老杆圈在中心。第三段:逗岔。就是大老杆儿在圈里数板说笑话、逗趣,众人合声一应一答。这是全舞最幽默滑稽的部分,令人捧腹,忍俊不禁。第四段:拜小四门。即一男一女结伴,各自站好位置,一对一对轮流对唱,都唱同一个调子,自己即兴编词,信口即来,唱什么内容都行,甚至可以唱花鼓灯戏的小段。这是亮唱功的部分,既风流又滑稽可笑。第五段:众人跑成两排,大老杆唱“谢茶调”,编几句客气、谦虚的话表示结束、下场。以上演出,少则1个小时,水平高的可长达4个小时。少数地方的演出程序与此不同,他们的老杆儿和大家一齐出场,跑场子、逗岔后,由老杆儿一个人演唱,四男四女不唱,仅随老杆儿唱词做动作,唱完结束。唱与逗岔相连,只可分为前后两大段落。还有一种演出形式是“跑场子”与“拜小四门”分开,即跑完大场后,众人下场,场上只留下二人,一男一女,“拜小四门”时连唱带动,表演一个完整故事,如原始地灯形式,表演《勾鸡》、《小放牛》、《抢板凳》、《打大望》等,也叫“小场子”、“小场活”。
    《火淋子》是一个热烈欢快、同时又幽默风趣的情绪舞。新中国成立前,演此类花鼓灯,除有宣传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的一面外,也有其低庸的一面,如唱词赤裸裸地调情,甚至有下流语言;动作上加进一些抚摸脸部、抓揉胸部、拍打臀部等低级趣味表演。因此,新中国成立前把花鼓灯斥为下九流,列为三教九流最下品,很多家庭甚至不让女人看演出,即民间谚语:“好男不当兵,好女不看灯。”《火淋子》的风格特点《火淋子》这一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艺人们总结为八个字:“傲头旦角。低头丑角。”意思是演花鼓娘子的人,头要抬起来,有女性的泼辣劲,热情大方,而演花鼓腿子和老杆儿,则要低下头,略哈腰,舞步轻快,小腿要有弹性,上身和头部要随舞步微颤,以显示其欢快、幽默、风趣之感。它与现实生活中男尊女卑的习俗正好相反,因为现实生活中男要昂首挺胸,女人则要低头走路。《火淋子》的表演特点是:有群有双,有说有唱,有情有趣,滑稽大方,闹而不乱,俏而不荡。要求演员在表演上做到“稳”、“逗”、“浪”、“脆”四个字。它的特性动作是“望月”,也叫“犀牛望月”。“望月”就是“吊膀”、“吊媚眼”(吊媚)。在豫南各县历史上都有专门从事《火淋子》舞蹈的民间艺人。他们以此为生,走江湖串码头,过着半卖艺半乞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已没有这种以卖艺为目的的演出班子,只是在春节、元宵期间“灯会”时出现,很少有庙会演出。在潢川县内,南北东西各乡都有这种形式。“灯会”都是正月初一开始,白天夜晚都演出,演到二月二“龙抬头”,有的演到“花朝”(二月十二)才结束。旧时专业班子有的演到“开秧门”(四月初八)舞队才解散,其高潮是元宵,每年一度,岁岁如此。《火淋子》的演出,白天是“拜门”,即在城镇集市上过街游行,挨门逐户贺新年,恭喜发财,亮一亮阵势,热闹一下,定好夜晚演出的地点。人多拥挤时,过街便采取“起棚”的形式。“起棚”就是由10名壮汉,把演员扛在自己肩上,使演员双脚站在起棚人肩膀上。到夜晚就是“坐场”演出了,也叫“下大场”,是固定在一个场地上的演出。四周点起各种牌灯、花灯、松明火,场面很壮观,这是显露精彩表演艺术的时刻,每场演出都要跳三四个小时。《火淋子》在民间舞队中地位最高。一个民间舞队通常由《火淋子》、《狮子》、《旱船》、《花挑》、《花伞》等多种舞蹈形式组成。《火淋子》老杆儿就是领队,他是整个舞队包括锣鼓响场班子的总指挥,整个舞队或走或停,“拜门”、“贺彩”全由老杆儿掌握,到商家农户时,祝贺“生意兴隆”、“五谷丰登”的贺词,也是由老杆儿自编。两个舞队在过街时迎面相撞,也由两队老杆儿出面交涉让谁先走的问题,这就要看老杆儿的资历、外交辞令及跳舞的技术水平等条件而定了。坐场演出,一般是在宽阔的“稻场”上,但也有在人家庭院或室内演出的,叫“拜门坐场”。演出过程和上述“下大场”相同,只是唱词较文雅,多是颂吉祥、赞古人、唱花名之类,绝不唱艳词。演出结束后,由主人招待吃过饭,准备走了,由大老杆儿带头,面向堂屋的供桌,后边依次站立狮头、狮腿的扮演者,再后是花鼓演员,向供桌上的狮子头(旧称为白虎神)磕头作揖。这时,点蜡,烧纸,放鞭炮,敲锣鼓,大伙一一叩拜完毕,老杆儿将火淋子(道具)对着狮子头转动,然后演员将狮子皮穿戴起来,锣鼓停下,老杆儿唱《谢茶调》,即奉承主人几句吉利话、客气话。如“老东家门口一棵蒿,黄蒿头上结元宝。元宝搂进相府内,谢谢主人家,俺们走了”等唱词。唱罢,老杆儿先退了门,随后是狮子打一个跟头出门,或用狮子口咬一下门方子,以表示吉利、告辞,也有下次再来的意思。然后其他演员一一出门。出门后,老杆儿又喝彩、贺喜。一人唱,众人和,整队出发。民间舞队出会时,行进中火淋子上下举、左右转,为指挥信号。在城镇,只要有人家放鞭就停下来演一段,每家还准备些钱,用红纸包着,演完后赏给舞队,但不叫赏钱,叫“封子”,也由老杆儿负责接收。潢川《火淋子》分南北两派,北派动作健壮有力、幅度大;南派动作柔美细腻、幅度小。北派常是一个老杆儿领舞,但大多有两个老杆儿。两队灯班碰到一起,还可以合并演出,八男八女。有时更多的演出班子碰到一块,能拼凑成十六男十六女混合演出,气势很庞大。由于长期流传的变异性较大,流传地区广,使得潢川《火淋子》演出多种多样,不是流派问题,而是民间随意性的变动。如江集镇有的演出班,两个花鼓娘子手持竹板;桃林镇的班子腊花手持两条手绢,不用扇子;还有的演出班子不仅唱腊花调,还兼唱其他民歌小调。《火淋子》的行当及舞蹈动作示例《火淋子》通常由10人参加表演,三个行当,即有4个花鼓娘子,4个花鼓腿子,2个老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