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厚重黄湖 > 旅游文化 > 浏览

胡耀邦旧居遗址

来源:黄湖农场 发布时间:2023-03-28 09:51 点击:

 
第一部分:难忘黄湖一段铭记于心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一大批团中央机关干部及家属子女来到黄湖农场创建“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和思想教育。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身处逆境、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为黄湖农场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前言
 
  1966年,毛主席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发出了让广大干部参加劳动的“五·七”指示,认为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根据指示在全国创办了为数众多的“五·七”干校。团中央也积极响应“五·七”指示,在黄湖成立了“五·七”干校。
  黄湖“五·七”干校胡耀邦旧居陈列馆为原件建筑,馆藏各类文物上百件,将与周边其他遗址形成完整的文化集群,再现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的创建和发展。以及胡耀邦同志在此劳动、工作、学习的峥嵘岁月,进而构筑团中央、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学习和青少年研学实训的大型示范教育基地。
 
团中央五七干校简介
 
  1969年4月未响应毛泽东同志“五·七”指示号召,先后有中央团校、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出版社、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青年印校印刷厂、亚非学生疗养院等团中央机关直属单位的全体干部和工勤人员共计1970人,在军代表的带领下,从北京来到河南省潢川县的黄湖农场,并在此建立“五·七”干校。干校当年共划为12个连队,分布在农场各处。当时以胡耀邦为首的团中央九届书记处的十一位书记全部在内。
  1973年4月,共青团中央“五·七”干校人员陆续离开黄湖农场,或返京,或去支援边疆,走上新的岗位。
  2000年,黄湖农场作为团中央“五·七”干校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全国106所部级“五·七”干校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旧址。
 
誓师出发
 
 
 
  1969年4月,团中央机关直属单位的全体干部和工勤人员近2000人,在军代表的带领下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恢弘雄壮的誓师大会,然后打着红旗,排着队伍,在北京火车站乘南下的专列到达信阳,又分乘43辆大卡车,去往河南省潢川县下辖的黄湖农场。
 
初到黄湖
 
 
 
  团中央进入2000名同志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潢川后,在县城受到热烈的欢迎;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又踏上了黄湖农场的征程;初时所见的芬芳水草,青青麦苗,濛濛湖沼的新鲜,很快被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埋没,只剩“黄湖坡,荒草窝,白天无人走,夜晚雁鹰落”,到达农场后,“五·七”战士们住进茅草屋,开始了与荒凉的土地、水塘、水蛇、蚂蟥为伴的军事化组织、生活和劳动。
 
干校生涯
 
 
  面对黄湖农场的落后面貌,干校的同志们制定了黄湖农场整体规划: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化、耕作机械化、灌溉自流化、管理田园化”;在农场内建设“一库三塘六条线”。四年的时间,团中央的同志们身处恶劣的环境中,始终坚信党、听党话,跟党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快乐丰富的生活,也为黄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规模建基本建设
 
 
 
 
  五七战士们在黄湖热火朝天地搞起了大规模基本建设:“打井、修路、烧砖、盖房、修防洪大堤、挖排灌干渠、改造农田”,把生产仗当政治仗、思想仗来打,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
 
“双抢”大会战
 
 
 
 
  黄湖每年有两季“双抢”:夏季“双抢”(割麦,插秧)和秋季“双抢”(割稻、种麦)。尤其是夏季的“双抢”,黄湖的雨连续不断,成熟的小麦在风雨中飘摇,倒伏,收割机无法下地,面对5000亩,80万斤粮食,士气高涨的“五·七”战士“雄心壮志换日月,豪情万丈奏凯歌”,打响了抢收抢种的大战。
 
抗洪抢险,龙口夺粮
 
 
 
  暴雨过后,河水猛涨,白露河、春河、跃进渠三河洪水汇合包围了黄湖,洪水逼平了干校的防洪大堤,随时有漫堤决口的危险,情况万分危急。干校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抗洪抢险、打桩、堵缺口,抢收小麦,提出了“龙口夺粮”的战斗口号。
 
坚持天天学习
 
 
  遵照“五·七”指示,团中央“五·七”干校过着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的军事化生活。同志们除了进行劳动锻炼外,还要学习中央文件和马列主义,进行讲用会和总结会,“思想改造只争朝夕”,每天出工整队要三带(红旗、主席像、语录本),田间地头也要学起来。
 
精心建设新黄湖
 
 
 
 
 
  “九一三”事件后,干校开始学大寨,抓生产,提出“田成条地成方,一路两沟四行树,一库三塘六条线,实现排灌自流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的建设规划。经过“五·七”战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校实现了发电、粮、油、肉、菜、鸡、鸭、鱼、蛋、副食、酱油、醋生产自给,还做到了米面加工、农机、汽车大修不出校。
 
开门办校
 
 
 
 
  为向贫下中农学习和服务贫下中农,团中央“五·七”干校组织宣传队、医疗队、工作队走出去,深入附近农村,宣传毛泽东思想,最新指示,协助农村开展整党工作,支援受灾农民粮食,开办赤脚医生学习班和农工夜校。
  “五·七”干校的孩子闷有很多孩子随着家属来到团中央“五·七”干校,干校为他们建立了五期中小学,学生除了上课,学习知识外,也要参加干校组织的一些如拾麦穗修路植树等生产劳动和讲用会等政治活动,他们与父辈们共同经历了黄湖的风风雨雨。
 
再见,黄湖
 
 
 
  1973年部分干部或调回北京,筹备恢复共青团中央和直属单位的工作;或重新分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告别了战斗、生活的地方----黄湖,也告别了长眠在黄湖的十一位“五·七”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