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要闻 > 浏览

中国之声丨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第十一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发布时间:2018-07-08 19:25 点击:

    改革开放让梁家河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刘瑞莲小名“争气儿”,曾是一个苦孩子。在她的儿时记忆里,她和弟弟妹妹夏天几乎没有穿过鞋,晚上四个娃娃合盖一床被子,就连吃顿白馍馍都是奢望。
    
    17岁那年,刘瑞莲嫁给了梁家河村民巩政福。婚后的生活依旧艰难,一家人的饭桌上仍是少不了野菜。刘瑞莲说,在能吃的野菜中,一种叫“洋脑梢”的植物叶子最难吃,嚼在口中扎乎乎的,吃在胃里消化不了。她一吃就胀肚子,连着吃上几天手和脸就肿了。
    
    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先后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缝纫社要选三名妇女当社员,刘瑞莲没想到自己也被选上了,欣喜得一晚上没睡好觉。
    
    缝纫社实行计件挣工分,做一件衣服记两分。为了多挣工分,刘瑞莲跟丈夫巩政福商量,借钱买了台“标准”牌缝纫机。她常常是匆匆吃口饭就干活,把需要手工做的活儿拿回家里晚上继续做……
    
    打坝造地,多种经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
    
    1984年春天,刘瑞莲第一次听说“包产到户”,那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这四个字在她生活中的分量,她不知道,一场影响整个中国农村的变革已经开始了。
    
    如同许多陕北农民一样,刘瑞莲一家用勤劳换来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一两年下来,粮囤满了,装不下了,刘瑞莲就把粮食装进化肥袋子垒在空窑里。望着用汗水换来的收成,刘瑞莲心里乐滋滋的。
    
    有粮食吃了但缺钱花。看到有人外出打工,刘瑞莲心里也盘算着到城里找事干。农闲的时候,她和丈夫来到延川县城,给人包冰棍,再打点零工,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他们被称为梁家河“第一代农民工”。1990年后。刘瑞莲再也没有为家里的吃喝用度犯过愁,她第一次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种满足感。
    
    刘瑞莲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两个儿子从事建筑及装潢工作,女儿办公司。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团聚,高兴之余,她担心孩子们忘了节俭,常常忍不住教育他们:“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这是大家拿苦水换来的,我就怕你们忘了本……”
    
    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开放,为这个变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梁家河农民却再也不是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乡亲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他和乡亲们一样高兴。吃饱饭曾经是他和乡亲们的—个梦想,看到家家户户有余粮,他怎能不高兴呢!(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