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乡镇快讯 > 浏览

绿水青山四时新

来源:信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12 08:24 作者:李海 点击:

绿水青山四时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
  苍树吐翠,碧水泛波——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如今,在每一个信阳人的视野里,信阳最大的资源,就是生态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永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把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高,美丽信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斩获诸多殊荣——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连续九年上榜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七届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以生态屏障建设为重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区域特色产业为基础树立生态经济品牌,以地方元素整合为支撑增强生态文化合力,以持续发展为基础丰富生态创建活动,以节能减排为导向聚力工业污染防治……一代又一代信阳人久久为功,补短板、抓提升,强弱项、夯基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不懈追求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绿色梦想。
  绿色,正成为信阳最亮丽的底色。
  知行合一 凝聚磅礴“绿色合力”
  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豫南大地,改革春风吹绿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吹暖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与全省、全国其他地市一样,信阳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经历了从环保意识启蒙、环境污染蔓延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环境污染加剧和规模化治理、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并发展到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成熟,全面、深度治污这五个阶段。
  1998年,信阳撤地建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启新篇章。彼时,信阳的生态建设也开启新征程:20年前的那个金秋,浉河两岸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治理浉河的全民战役全面打响,20年后的今天,浉河早已旧貌换新颜,河水清澈见底、护坡整洁美观、新桥伟岸多姿、路旁绿树成荫,宛若一条绿色玉带熠熠生辉;10余年间,信阳人民的“大水缸”——“豫南明珠”南湾湖经历了由一湖碧波到沿湖餐饮、游泳现象频发再到鱼翔浅底、碧波荡漾的生态嬗变,这变,既有监管者出台条例规范、科学有效治理之功,更因全市人民已逐渐将呵护家乡山水的理念化为行动……
  进入新时代,信阳的建设者们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造就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多彩信阳,更是信阳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为此,在市五次党代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发出号召:要建设“生态信阳”。动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决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打造充满活力的生态经济先行区。
  多年来,为守护绿水青山,我市全力打赢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持全民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力开展供热供暖、燃煤散烧治理、扬尘污染治理、企业污染管控、机动车污染管控、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出台市级月度生态补偿办法等工作;开展专项行动,严查“散乱污”企业,突击夜查工地、涉气涉水企业;加快环保类项目建设,实施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有效监测调度,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强力抓好监测、调度、管控工作……
  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强力推进,在信阳,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城市家园,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市民的共识。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增加市民参与感。多年来,我市坚持开展“义务植树”“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爱鸟周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六·五”环境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生态文明评选比赛活动,提高市民荣誉感。我市通过组织举办“美丽信阳”生态文明征文比赛,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为主题的摄影活动、儿童环保剧比赛、播放“生态人物谱”宣传片等,让市民意识到,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环保出力,都是值得点赞的行为。
  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市民认同感。仅2017年,我市就组织1万余名生态文明志愿者,围绕环保政策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文明祭祀、辐射安全、垃圾分类等,开展了宣传服务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及宣传用品上万份。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信阳始终保持“知行合一”,凝聚了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绿色屏障 永续生态发展之脉
  5月21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重磅推出长篇通讯《青山不老》,报道了我市商城县黄柏山林场三代林工扎根大山深处,坚守绿色梦想,用青春和生命染绿荒山,写下“不老”传奇的先进事迹,引发省内外强烈反响。
  这片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国有林场,不仅为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保持水土、服务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作出巨大贡献,也为当地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与黄柏山林场一样,我市对众多大小森林湿地、河流湖泊、城市山体的保护与利用,同样站在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上科学有序进行。
  为保护好山水,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严禁开发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严禁破坏山体、植被和水系;在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绿地和水面,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近5年,我市仅在中心城区就规划建设了贤山、龟山、震雷山等6个公园,总占地达1657公顷,进一步促进了“山、水、林、园、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一山一水一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大别山生态区建设、沿淮生态走廊建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和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淮河水源涵养林、淮河生态防护林和干流防护林带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潢河全流域治理,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林地总面积10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11%;水资源总量达91亿立方米,有大中小水库984座,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面积189万亩;地表水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融合创新 “生态+”催生“绿循环”
  “近年来,信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保护、发展两手抓,把保护放在前面,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努力把‘生态产业链’转化为‘生态经济链’,让绿色GDP与优质生态和谐并行。” 全国人大代表、市长尚朝阳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央级媒体采访时就生态文明如何融入经济发展给出了“信阳答卷”。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红城新县,在这张答卷上率先给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深秋的新县,大别山下金黄色与绿色相映成趣。山路边,一湾又一湾明净的池塘,傍依着一座又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村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怡人的风景。
  这一幅幅惹人醉的美景在今年7月29日登上央视“焦点访谈”栏目,长达15分钟的专题报道不仅展示了新县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为这座山水红城依托“生态美”打造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为“产业绿、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而点赞。
  不只是新县,善于转化融合、勇于开拓创新的信阳人始终在打好“生态牌”上妙招频出,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依托生态优势,我市在中心城市外围规划实施鸡公山、灵山、天目山旅游度假区,环南湾湖茶休闲走廊、出山湖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山两湖”环城市生态旅游休憩圈;围绕新县、商城县布局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带;依托光山县、潢川县、息县布局淮河沿岸乡村旅游带,推动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传统村落融合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信阳旅游已从单纯的景点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全域旅游过渡。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11个村落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落进入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1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个村落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规模以上的旅游村(点)125个,农家乐片区1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150个,农家乐2500多家,约有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的经营活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
  思路一变天地宽,从“生态佳”到“生态+”催生无限可能。
  摒弃一味扩大种植面积,注重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信阳毛尖这一金字招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日俱增;在全省率先推行“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一大批“环保存疑”的工业项目被“婉拒”,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家居、商贸物流等产业的集聚让信阳成为“宜业”之城……
  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间,推进生态与城建、产业、民生、文化等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山水信阳、休闲茶都”的城市品牌愈发闪亮。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一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信阳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铺展开来,生活在信阳的广大群众正享受着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福祉。(压题照片为新县丁李湾——古民居与生态和谐美。本报记者 郝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