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乡镇快讯 > 浏览

春风唤醒富民茶

来源:信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08 09:39 作者:王博 点击:

春风唤醒富民茶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信阳茶业发展的脚步永远都会向前。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信阳连续举办了26届茶文化节。信阳茶文化节兴茶富民的进程,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在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动员会上指出:“从1992年举办首届信阳茶文化节以来,茶文化节已成为信阳对外开放、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在扩大信阳影响、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阳因茶而名,群众因茶而富。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不仅唤醒了老区茶山的勃勃生机,而且唤醒了老区人的开放意识。老区人民在兴茶富民奔小康的实践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认准了一条新路、学会了一种真经。进入新时代,信阳老区800多万人民切身感受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个道理:观念一变天地宽
  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于一身的世间“精灵”。
  今年4月13日,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信阳毛尖等信阳特产作为展示河南魅力的重要元素赢得国内外的赞誉。同月,在“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信阳毛尖以63.5亿元的品牌价值,再次荣登排行榜第二名,至此连续9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信阳毛尖品牌价值比首次发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增加了22.11亿元,增长34.8%。
  然而,同是信阳毛尖,在40年前却是“锁在深闺人未识”。
  史料记载,信阳茶始于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新中国成立后,信阳茶园面积开始恢复,进入20世纪70年代,信阳茶叶生产进入第一次高潮,1976年茶园面积达到21万亩。
  地利还需逢天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83年,我市茶叶生产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茶农吃了“定心丸”,唤醒了开放意识,增强了种茶致富的信心。1990年,“龙潭牌”信阳毛尖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全市茶叶生产再掀高潮。到1992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33.15万亩。
  1992年,在“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的节点,信阳首届茶文化节诞生。
  改革需要真功夫。1991年年底,随着全国各地节会经济的兴起,有人建议举办茶文化节,有人认为作为国家贫困地区难以成功。原信阳地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一锤定音——办茶节事关信阳毛尖品牌,事关茶农脱贫致富、事关搞好改革开放、事关提升信阳形象,即便是勒紧裤腰带,也要将茶文化节举办成功!
  从1992年5月15日至22日,信阳首届茶文化节最引人注目的是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77项,签约57项,投资总金额4.52亿元,其中,中外合资项目42个,投资总额4.32亿元,占96%。
  这个96%,不仅让老区人民看到了改革开放的魅力,而且转变了思想观念,到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当年利用外资达1449万美元。从第一届茶文化节到第26届茶文化节,指导思想中“开放”“富民”的信阳元素始终如一。
  观念一变天地宽。从茶叶推介会,到茶经济、茶文化效应、茶旅融合;从单纯的茶叶节,到茶博会、信商大会、豫商大会、国际茶商大会,从只采摘春季茶,到“信阳红”、白茶、黑茶、黄茶和花茶;从第一届茶文化节的贸易总成交额7.9亿元,到第26届签约37个项目、总投资额304.8亿元……信阳用兴茶富民阐释了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的深刻内涵。
  一条新路:富民才是硬道理
  茶与人类共生共存。
  今年第26届茶文化节就是以兴茶富民强市为宗旨,以传承和弘扬茶文化为使命。
  富民,是茶叶赋予人类的天性;兴茶,是人类回报茶叶的本性。
  信阳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造就了享誉中外的“信阳毛尖”。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区粮食生产不能自给,国家规定以生产茶叶为主的生产队免交公粮,口粮不足由国家供应。
  茶叶,始终是信阳人民的经济来源之一,信阳也把兴茶作为富民的致富路径。
  1982年冬季至1983年是信阳茶产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一年内新增茶园面积14.76万亩,总面积达到34.25万亩。此后,信阳茶叶生产相对稳定。1992年信阳首届茶文化节的举办,信阳茶产业进入第三次发展高潮。到200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65万亩,开茶面积53万亩,茶农年收入1285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
  改革开放初期,信阳就提出了“让世界了解信阳,让信阳走向世界”。1991年之前,信阳仅有几家规模不大的“三资”企业,到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三资”企业达109家;1992年以前,外商来信阳投资仅有3个国家和地区,到1998年已有13个国家和地区来信阳投资兴业。
  出生于平桥区肖王乡肖王村的刘文新,一家9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冬天,他与哥哥睡在一张泥巴床上,铺的是稻草,盖的是棉布床单。不满16岁的刘文新被迫辍学,独自一人来到60里外的信阳市区闯天下。最初是提着家里积攒的鸡蛋沿街叫卖,当天卖不完,舍不得住店,就在车站票房或别人屋檐下趴在鸡蛋篮上打个盹儿,翌日一大早,又赶到菜市接着卖。后来看到毛尖茶叶卖得很俏,他便跑到大山贩些茶叶到城里摆地摊卖。有时,有人提前打了招呼要一些茶叶,他会高兴得一路小跑送上门去。一晃几年过去了,风吹日晒,摸爬滚打,刘文新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随着第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的成功举办,信阳市建起了幸福茶叶市场,每间门面房月租金500元,刘文新拿着手里仅存的一万元钱租赁下一间位置比较好的店面,挂起了文新茶庄的招牌,彻底摆脱了“卖蛋郎”的身份,开始一心一意做茶,不到20岁的刘文新就成了茶市里最年轻的小老板。随后他创建成立了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20多年滚雪球式的发展,已建设成为一家集“文新”牌信阳毛尖种植、加工、科研、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如今文新公司初步实现五个一:即一是打造一个驰名中外的茶叶品牌;二是成为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是年销售收入5.8亿元;四是实现税利5000万元;五是带动10万户茶农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信阳茶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06年,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强市富民工程来抓,要求种植规格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市场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10.8万亩,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成为我国江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综合产值由2006年的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06亿元。
  兴茶富民,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扩大开放,为兴茶富民增添了不竭的动能。目前,全市产茶乡镇、街道办事处共110个,产茶村950个,登记注册茶企业130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855个,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业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茶业经纪人近20万人。位于光山白雀园镇的信阳四季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忠学1995年在塞北呼和浩特成立四季香茶庄,2005年茶庄分别在二连浩特、鄂尔多斯、西宁等10余个城市设立配送中心,先后与200多个大型商超建立关系,成为西北地区最“牛”的茶业经纪人。
  一种真经:坚持开放不停步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今年9月9日至12日,由中国烹饪协会联合河南省商务厅共同在郑州举办的“2018‘中国茶’美食艺术节暨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名宴博览会”上,我省有十大经典名菜、十大主题名宴上榜,其中光山县司马光家宴成为信阳唯一入选河南“双十”中的“中国菜”。
  同是在郑州,今年4月3日举行了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中国毛尖之都”向四海宾朋抛出“橄榄枝”。在发布会上,信阳推介了老鸭汤等20道信阳菜和10道风味小吃,继续实施“吃信阳菜、品毛尖茶”工程。
  今年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期间,“环南湾湖特色茶旅体验活动”能品尝到信阳毛尖茶和茶乡特色小吃;更赋新时代气息的是展示展销活动,包括信阳茶业博览会、信阳茶旅游及旅游产品展、信阳特色农产品展、“遇见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活动。今年信阳茶文化节首次采取“五展联办”的形式,鼓励企业现场推介和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注重宣传效果,也注重经济效益,让来宾和游客既能参观、又能选购。
  这种从单一到联合办展,从注重推介到注重效益的转变,是信阳坚持改革开放、兴茶富民的缩影。1978年以前,信阳茶叶的外销是国家外贸系统主管。1983年以来,一些个体企业直接与上海口岸联系出口茶叶,仅信阳卢氏集团每年生产销售3000多吨。
  随着信阳毛尖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的扩大,为维护信阳毛尖的声誉和广大茶农及消费者的利益,我市不仅注册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而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了《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还成立了市、县、乡镇茶叶生产管理机构,促进了信阳毛尖茶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从改革开放中尝到甜头的信阳广大茶农,学会了顺应改革潮流、勇立时代潮头。在栽培技术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条行植种植,到21世纪的有机茶园技术;在茶树品种改良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信阳群体种”,到全市大量引种无性系茶树良种;在加工技术上,从纯手工的“把子茶”,到引进国内外制茶机械,从品牌战略上,信阳茶产业成了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我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仅7948万美元。如今,仅2017年一年我市实际引进省外资金就达230亿元——一芽毛尖,让信阳走向世界;一项茶业,让信阳走向富裕。
  改革开放新时代,兴茶富民新征程。我们坚信: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信阳茶业发展的脚步永远都会向前……(压题照片:“中国名茶之乡”光山茶园一角 光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