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乡镇快讯 > 浏览

永远做一名“农民工党员”——黄久生

来源:潢川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6-29 11:32 作者:晏乾坤 点击:

永远做一名“农民工党员”——黄久生

    工地上,他是建筑队长,带着工友建起一座座坚固的高楼;会堂里,他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和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要把农民工的诉求形成提案和建议;敬老院内外,他是孤寡老人的儿子,为700多名老人养老送终;村子里,他是“主心骨”,为村里铺水泥路、通自来水,为乡亲们谋福祉……他就是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
 
    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
    黄久生,1965年出生于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他6岁丧母,由于生活难以为继,父亲只好把两岁的弟弟送给了别人。父亲走街串巷,靠给人家补锅镶瓢维持生计,很少有回家的时候。家,对于当时只有6岁的黄久生来说,就是两间破草房和一个4岁的妹妹,苦难中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
    黄久生的童年时期,每到下雨天,杂草铺成的屋顶就到处漏雨,经常给他作伴的小伙伴们都跑回自己家,邻居大娘吕中秀就会收留他住几天。有的雨天,他不好意思麻烦邻居,就一个人出门找个稻草垛,挖个小洞钻进去。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雨夜里,又冷又怕的小男孩,在草洞里蜷伏着凑合一晚上。
    此后几十年里,每到下雨天,黄久生总会想起那些噩梦般的儿时记忆。
    那时的黄久生,到邻居家借米时会怯生生地把小碗放在背后,被村里人问到有没有吃过饭时,总是饿着肚子撒个小谎。村里大人慢慢知道这个小男孩的脾性后,都会拉住他让他再吃一些。
    上初中一年级时,因交不起1.8元的学费,黄久生跑到山上砍了两框松枝,挑到镇上打算卖给炸油条的人,“那个人看我肩膀上磨出的血印子,就每次给我两毛钱凑足了学费,那个年代两框柴火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人家觉得我可怜才帮助我。”
    黄久生和妹妹就是这样度过了人生最为艰苦的日子。来自乡亲们的温暖,一点一滴都在黄久生幼年的心里播下了仁义、善良的种子,也让黄久生坚定了一个处世原则: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像乡亲们一样为人从善,做一辈子好人、干一辈子好事。
    那时他总想找机会报答大家。为了报答常送自己南瓜的李奶奶,13岁的黄久生常在夜里偷偷帮她家挑水,有一次水桶碰到水缸,吵醒了李奶奶,“她拍着我瘦弱的肩膀,心疼地说以后别挑了,把背压驼了长大就娶不到媳妇了。”
    那一年,课堂上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理想》。科学家、飞行员、工程师……班里的同学在作业本上书写着美好又辉煌的未来。只有黄久生的理想,朴实得有些另类,他梦想着长大能当一个大货车司机,“多拉货,多挣钱,回报那些给我饭吃、给我衣穿的人。”这篇把老师看哭了的作文,得了全班的最高分。
 
    勇当建筑行业的“新铁军”
    1983年,为生活所迫的黄久生背上行囊,告别了乡亲,只身来到郑州。当年,他18岁,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农民工。
    黄久生一直惦记着出门时老乡给的忠告:出来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出来。初到工地,没有技术的黄久生拉着运土车,不到100斤的羸弱身体经常被车把翘起来。干力气活又累又挣不到钱,于是,不甘心只会卖力气的黄久生当起“有心人”。为了请教技术,他搬砖提灰总是注意放到老师傅最顺手的地方,甚至给老师傅洗衣服。为了学深技术,他买来与建筑相关的书籍自己学习。从此,夜晚的工棚,多了一个秉烛夜读的人。
    得益于他的温恭自虚、笃学不倦,慢慢地,黄久生从小工到组长、班长、队长,一直做到了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成为建筑业一名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
    “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黄久生对工程质量要求十分严苛,这种严苛不仅体现在施工过程中,也体现在使用的建筑材料上。30多年,黄久生的工地上所使用的河砂,都是来自信阳河里的纯净河砂,价格是市面上土泥沙的3倍。很多人劝黄久生,差价这么大,没必要非用信阳河砂。黄久生说:“咱是乡下人,实诚人,咱还是靠诚信、诚实赢得别人的信任好,其他说啥都没用!”正是这种对工程的严苛要求,他才创造了一项项奇迹。黄久生带领队伍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改二期)主体部分工程和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先后问鼎鲁班奖,从此,一块块硬骨头等着他去啃,一场场硬仗等着他去打。在中建七局承建的河南光彩大厦工程施工中,他再次大显身手,该工程一举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凭着过硬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黄久生还打造了60余项国家、省、市优质工程。如今,潢川县双柳树镇农民工已成为郑州市最讲诚信的劳务品牌。他所带领的队伍成了河南省建筑业内的劳务品牌,被誉为河南建筑业的“新铁军”。
 
    700名鳏寡孤独老人“共同的儿子”
    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1986年春节,黄久生用自己赚来的第一桶金3000元钱给乡亲们买了衣服、鞋,还买了核桃、大枣等土特产,拉了整整一车,全都送给了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乡亲们。看着拿到礼物笑得合不拢嘴的乡亲们,黄久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黄久生回忆说:"乡亲们都以为我在外面赚了大钱了,其实我一共攒下3000块钱,东西一买,身上也不剩啥了。"从那以后,每逢过年过节,黄久生都要回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谁家有困难,谁家遇事了,黄久生心里都有一本账。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1996年起,黄久生将爱心扩展到了整个双柳树镇,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他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22多年从未间断过。22年以来,谁家有困难,谁家遇事了,黄久生心里都有一本账!双柳树镇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个孤寡老人的冷暖都成为他永远的牵挂!2008 年,他又捐资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赡养让黄久生与老人情同亲人,黄久生也被人誉为“700名鳏寡孤独老人共同的儿子”。
    2009年4月16日,黄久生接到时任双柳树镇民政所长余辉的电话,说一位叫李鸿金的老人的电话,说想见他最后一面,他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老家。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老人去世后,黄久生亲自将他下葬,他也意识到,老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多的是关爱和陪伴。
    "我还年轻,钱可以慢慢赚,事业可以慢慢干,但是这些老人们活一年少一年。"从此,黄久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陪伴700多名老人身上。
    “这些老人你对他一点好,他都记在心里。"黄久生说,他曾租大巴带老人去信阳南湾水库旅游。晚上,黄久生带老人们逛超市,告诉他们缺什么随便拿,自己会统一付款。
    但一位九十多岁老人刘传江,坐在车上始终不愿意下来,黄久生以为他是坐车颠簸、身体不适。另一名老人告诉黄久生:"他说平时花你钱花多了,到超市他不想下来再花你钱。"
    "我听了以后特别感动,他就把我当自己的儿子一样,舍不得花我的钱。"黄久生说。
    30多年来,黄久生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回报家乡和爱心事业上: 家乡人出行不便,他花费200多万元为家乡修路;乡亲们吃水难,他为全村每家每户铺上自来水管;为了让家乡学子顺利求学,他每年拿出1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双柳树镇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位孤寡老人的冷暖,都成了他永久的牵挂。
 
    12000多名大别山区农民工的脱贫致富“引路人”
    “在创业过程中,我深感一些农民工兄弟由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清楚,经常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有的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该咋办。我就想,能不能依靠党组织的力量,把他们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维护他们的权益。”2005年,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的首个外建农民工党支部正式成立,而他凭借多年来优异表现和诚信经营,成为了第一座“金桥”的支部书记。把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像石榴籽一样聚在一起,我们这些流动党员终于有了自己的支部、有了自己的‘娘家’。
    驻外党支部成立后就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上千农民工讨回3000多万元。有困难,找支部”,成了潢川县双柳树籍在郑流动务工人员的口头禅。
    该党支部还通过外建组织、强化教育、组织引领、搭建平台等措施,驻外农民工党支部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通过传、帮、带,使得大家都吃上了技术饭,让家乡贫困户转移有门路,就业有技术,出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挣得多,使相当一部分大别山农民工成了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黄久生带出了一支素质好、技术强、本领高、善打硬仗的建筑队伍,带领家乡农民工 12000 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大家每年为家乡带回3亿元的劳务收入,实现了“培训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方”的目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掉队。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小康,支部有责任。作为支部书记,我更是责无旁贷。”黄久生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党支部积极为驻地和家乡脱贫攻坚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016年年初,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也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施工的新郑具茨山精准扶贫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深知,大槐树村和柿树行两个贫困村的520多户村民整体搬迁,人,离开了贫瘠的土地后,致富项目和启动资金就成了大问题,尽管有小额贷款的支持,但尚未转变传统观念的农民对借贷依然顾虑重重,黄久生懂得乡亲们的心思,就在搬迁大会上,当260万元现金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主席台的时候,黄久生宣布每户资助5000元用于致富启动。
    该党支部还通过家乡7个贫困村党支部收集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情况,各个党支部劳务基地又及时向贫困户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劳动力供求信息,该党支部还在各个分党支部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平台,并且对农民工进行各种免费技术培训,用“传、帮、带”的形式,让大家都吃上了技术饭。该党支部还与其它各个农民工党支部联合,采取“兵团作战”,相互之间互通有无,根据用工需求,及时调配,保证工人都有活儿干,确保乡亲们在脱贫致富路上‘一个不掉队’。在他们的建筑队伍中,不论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甚至是残疾人,都能发挥一份力量,创造自己的价值。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兜底保障对象,该党支部为其提供安保岗位,除去吃住,保障每人每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保障了家乡人民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不掉队。近三年来,已先后有1160余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该党支部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家乡群众和郑州当地市民的称赞,2010年,被河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7年9月,潢川县委又成立了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任命黄久生为党工委书记,全县驻郑州10个外建党支部386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统一管理。他觉得,肩头的责任更重了,“我要把党工委活儿干好,把党员都凝聚起来,有活儿大家共同去干,有困难大家共同去克服、去解决。”
 
    两登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农民工校友”
    随着投奔黄久生这个党支部书记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如何服务好他们、带领家乡在外务工人员一起致富奔小康,常常让他感到“本领恐慌”。
    “必须系统学习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发挥驻外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领头雁’的作用。”偶然的机会,黄久生萌生了去北京大学学习工商管理的念头。
    然而,因为学历低,他前两次申请北京大学EMBA都被拒绝了。2013年,不甘心的黄久生在第三次申请时,通过展示自己几十年来不断感恩乡亲和回报社会的突出贡献,以及坚持不懈的韧劲,这位吃百家饭长大,打赤脚上学,提灰搬砖打拼出来的农民工走进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课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堪称世界政经学界精英的开放式舞台。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在这里荣任北京大学名誉校董的。
    当天下午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学典礼上,本科、硕士、博士、MBA、EMBA,1000多名精英济济一堂。
    再抻一遍西装,再深呼吸一次……黄久生终于“压轴”出场。腿,软软的,有点不听使唤。
    紧捏着发言稿,他开始念。诚惶诚恐。
     1000多字的发言稿,他只念了个“过门”,便脱稿了,开始讲自己的小时候。
     贫寒的过往,纯朴的乡亲,如电影,一帧一帧,映上心头。说出口的,没来得及说出口的,都在脑海中激荡。全场掌声,数次响起。
    “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来到北大……九泉之下的妈妈一定会为我骄傲!”说到这,黄久生讲不下去了。他忍住泪。听的人,没能忍住。
    尽管口才不算出众,甚至全是大白话,但黄久生讲述的个人经历,数次被掌声打断。
    典礼结束,“老黄”红了。一位EMBA同学紧握他的手:“老黄,你让我掉泪了。我的泪可不是随便掉的……”
    2016年,黄久生毕业了。2017年,作为开学典礼上唯一获邀的校友,他再次登上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
 
    永远做一名“农民工党员”
    这么多年,不断有朋友问黄久生,你一个幼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穷苦农村娃,这些年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与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曾7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被李克强总理誉为“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是不是背后有高人指点,有大靠山?
    黄久生总是回答:“我的高人和靠山就是家乡父老乡亲和中国共产党!”他表示,他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和父老乡亲当初对他的养育之恩相比,他做的实在微不足道。今后,他真不知道付出多少多大努力才能回报家乡父老乡亲和党对他的这份恩情,没有翻修他家的土坯房子一直还是老样子,用它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些年来,我不管有多少荣誉,多大荣誉,我还是那个潢川县晏岗村出来的农村娃,还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永远是名农民工党员!"
    “当前国家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很高,国家惠民政策也极好,这为广大在外打拼的农民工吃下了一颗安居乐业的定心丸。这也是我们广大农民工的福气,感谢国家好政策!”黄久生表示,今后,他将永远以农民工的姿态,充分发挥一名基层党员的传帮带作用,继续关注家乡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带领、团结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听党话、跟党走,让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让家乡父老乡亲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一个不掉队,不断以实际行动报答家乡父老乡亲和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