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要闻 > 浏览

走人家

来源:潢川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12-27 08:28 作者:丁嘉宝 点击:

  《走人家》属伞类舞蹈“四把伞”的形式,潢川县的伞类舞蹈也通称为“大伞”、“花伞”。《走人家》在每年春节演出,白天、夜里皆可演,生活情趣浓,又无丑角,不淫不荡,轻歌曼舞,感情细腻,情调圆润,姑娘丫头都能看,既没跟头又无惊险绝技,老太太也喜欢看。曲调大家都熟悉,唱词全是花名,是旧时民间舞队高雅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碗面子”演员也都是俊俏的十四五岁的小男孩子们,装扮最受妇女们的喜爱。它表现的是农闲歇伏时的乐趣,轻松愉快;反映的是女子世界的脂粉气息和温柔甘甜的味道,喜滋滋、软绵绵叫人心醉,让人感到人生的美好、生活的乐趣,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走人家》于2009年3月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走人家》的艺术形式及内容舞蹈《走人家》反映的是四个小媳妇结伴回娘家的愉快心情。人物的思想感情是热烈兴奋的,一路上说说笑笑,蛮热闹的场景。农家妇女,从夫权下暂时解放出来,整天洗刷浆补、烧锅做饭的家务没有了,精神突然放松,自由了,从小窝里飞出来,飞到了天真幼稚的姑娘群中,飞到了胭脂粉黛的女人世界里,比穿着、看打扮,多惬意。大姐摸摸二姐的金耳坠儿,二姐比比三姐的银手镯,四姐又夸夸自己的碧玉簪。一人撑一把红花伞,一步三笑,叽叽喳喳,笑声闹声不断。豫南山乡的习俗是:每年农历五月底六月初,小媳妇回娘家“歇伏”。农村是“半年辛苦半年闲”,盛夏时,田地无活做,新媳妇回娘家住一个月,纳鞋底、褙袼布什么的,住到六月底才回婆家,准备七月半割早稻。小媳妇们回娘家正逢小暑左右,天气炎热,我们可以想象到四个穿得花枝招展的小娘子,打着红花伞,回家看望久不见面的亲娘的高兴劲儿。这就是民间舞蹈《走人家》的内容。舞蹈《走人家》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跑场,后一部分对唱。拜门演出和下大场演出是一样,它也跑“摆场”、“跑灯”。人物关系是四个结伴而行的小媳妇,年龄在15到18岁,情绪是喜悦的,没有情节,道具是伞、扇、巾三样,演唱一个曲调。传统演出,四个媳妇都是由男子装扮,整个演出优雅、细腻、欢快,群众喜欢看。《走人家》的历史起源据潢川县仁和镇凌集村玩灯老艺人罗春江说,《走人家》起源于隋末战争年代,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了。瓦岗寨的绿林好汉们投唐后,在李世民率领下,攻打铜关城,秦王知道铜关城硬拼攻不下来,就让徐茂公定一条计。于是罗成、秦琼等四人化装成小媳妇回娘家。大军未到,四人先行,混进关内,半夜放起一把冲天火,里应外和,一举攻下铜关城。唐兵为了歌颂四位将官的机智勇敢,在庆功会上,由四名士兵化装成小媳妇,打着花伞演出。四把伞的舞蹈在军中传开,逐渐流入民间,这才取名《走人家》。据民间舞蹈艺人冯益昌说,过去妇女走人家,本地习俗都打扮得很漂亮,梳油头,擦宫粉,点胭脂,画红妆,还都打着红色的花阳伞。不管哪些军队、哪些兵,战争再紧张,也不阻拦回娘家的女人们,“谁家没有姐妹嫁,家家都有观世音”,谁也不去刁难女人,任其走路。一看路上有女人打着红花伞,就知道是小媳妇回娘家的。《走人家》这种灯会也不知玩了多少年,世世代代玩。《走人家》的风格特点《走人家》无念白,曲调也只唱一个《十二月花名》,而且在长期传唱中,变异性小,尤其是歌词,各处大体一致。它的最大特点是,每人持三件道具:伞、扇、巾。而扇子时开时合,却不大容易。女人生性琐碎,多拿几件是天性,但舞蹈起来是不方便的。在演唱方式上,它的双人对唱也有特点。两人唱,另外两人应,下一段换两人唱,另外两人应,四人演唱很均等。“两句蹲,三句弯;走时手绢蹲时扇。”这是《走人家》的动作特点。下蹲动作多,半蹲更多。半蹲叫“三步一弯”,行走时,手绢在身边左右摆动,停步蹲下时打开扇子亮相。《走人家》没有风流舞姿、低级趣味的动作,也没有风花雪月、打情骂俏的艳词,是个小姑娘也可以看的文雅舞,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观众纯女性,没有男人。虽然主要是给女人看的,但场上不可能没有男人。男人们是不甘寂寞的,在唱歌时,场下男人会一齐应声一句“么事噻?”不能小看这一句帮腔,它使整个演唱气氛发生了变化。尽管场上的女人也是男人装扮的,但全是清一色的女性总觉少了点什么,色调太单,加上帮腔色彩丰富了,像音乐上有了中音和低音。在舞台调度上,它只用一种常用队形图案,即“别双8字”,而且是四人在四角对别,更显独特。图一服饰完全采用《花鼓灯》腊花装束,但大红绸束花的两端飘带较长,长过上衣的下摆。鞋前头缀一绒球,如戏曲上旦角的彩鞋,也很有特色。《走人家》的行当及舞蹈动作示例《走人家》由四人表演,只一个行当,四人都是青年村妇,花枝招展的农家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