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潢川新闻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要闻 > 浏览

珍稀曲种渔鼓和渔鼓扇纸人戏

来源:潢川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12-27 08:27 作者:瑜珲 点击:

  渔鼓,这种古老的曲艺品种,在河南省已濒于灭绝;而潢川县的渔鼓扇纸人戏则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可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也销声匿迹了。河南省文化厅的曲艺音乐专家及领导非常重视我省这一珍稀曲种的挖掘,为此曾拨专款,并委托我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将它们搜集整理出来。经过三年的辛劳,我终于向人民捧出了《潢川渔鼓及渔鼓扇纸人戏》这篇艺术资料,使这一绝迹的古老曲种艺术重见天日,流芳百世。目前该文已收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回忆当年的调查挖掘工作,渔鼓艺人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至今令人感动。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过,潢川有唱道的,木箱里装纸人儿,扇子一扇就活了,在屋里上空飘荡飞舞。木箱被扇子一扇,就自动打开盖,小人儿从里面直飞出来,神奇得很。待我成人后,方知这是潢川民间艺人的“绝活”,但再也看不到了。1980年,我调入县文化馆任曲艺专干,在撰写《光州大鼓》时,接受了省文化厅的这项任务。我认为应努力办好这件事,于是便义无反顾地背起录音机、照相机、采访夹,骑着自行车奔驰在蜿蜒起伏的丘陵中。三年内,我累计在农村艺人家里住了22个月,访问艺人180多人次。在采访调查皮影戏、大鼓书、民间舞蹈、民间文学的同时,也对渔鼓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对民间艺术遗产的搜集整理过程,是艰苦的艺术研究过程。如何把零星、杂乱的一句半句的话条理化、理论化,并辨识真伪,分析唱腔,研究调式、调性等,只有从老艺人口中“掏宝”。当时我采访的渔鼓老艺人有以下几位。桃林铺镇黄堰村周楼的周毓秀,早年拜固始县马堽集渔鼓艺人张元凤为师,学唱渔鼓,后改唱大鼓。现已故。张集乡洪岗村吴岗的甘正贵,早年学唱渔鼓,师从张元凤,后改唱大鼓。现已故。江家集镇黄楼村陈大山的陈友金,半职业渔鼓艺人。他师从渔鼓艺人李道钦,李是我省著名的“身背渔鼓的战士”,诨号李老硬,人称李尖兵。他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说新唱新,自编自演,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964年12月,他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河南省现代曲艺观摩演出大会,在会上他演唱了自编的《一件破棉袄》,受到一致好评。当年《河南日报》12月27日第三版,以《身背渔鼓的战士》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江家集镇新桥村新桥小队的余登云,是家传数代的渔鼓扇纸人戏艺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毫无保留地把渔鼓和渔鼓扇纸人戏的唱腔及表演技巧传授给我,并与其妹夫黄胜田一起现场进行表演。就这样,我弄清了纸人戏的制作、木箱机关的设置、持纸人的“走扯”线路、木箱响铃及“挑杆”的安装、曲目和唱腔等,并进行了全方位的拍照和录音,还作了系统的记录。通过对其他渔鼓艺人李开枝、王修富、宋建华的采访,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渔鼓及渔鼓扇纸人戏的历时渊源、演变、板式唱腔、流派、分布、兴衰和演出习俗等。渔鼓,又名道情,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传道业神仙出世思想;南宋时期始用渔鼓筒作为伴奏乐器,唱类似歌体曲种;明代中叶,随官方道教衰落、民间道教盛行而普及更广,艺人崇尚全真道教,拜龙门派开创人道士邱处机为祖,明末清初南传湖广一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著名艺人有王少白、张明山、余志和等。渔鼓扇纸人戏,亦名“提丝人子”,是配合渔鼓而表演的曲艺形式,由二人表演,一人坐唱敲击渔鼓筒板,另一人操纵纸人,手持扇子,边表演边演唱。主要曲目为《韩湘子度林英》,此曲目源起何时,已不可考,仅能上溯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张明山班子,后为余家单传。充满乡土气息的潢川嗨子戏嗨子戏是潢川的乡土小戏,有200年历史了。据老艺人付明初介绍,前辈嗨子戏艺人演唱嗨子戏与民间灯会歌舞结合在一起,白天出灯,夜晚下地场,化装演出小型戏剧节目,逐渐走向舞台演出“正本戏”。艺术特点潢川县嗨子戏的唱词通俗易懂,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行当分生、旦、净、丑。以生、旦为主的“二小戏”节目较多。生、旦唱念多用大本腔(真嗓),在高音区和甩腔中用二本腔(假嗓)。唱腔纯朴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净角用大本腔,声调宽厚高昂。丑角念白用乡土语言,唱腔用“浪白调”,唱、念交替,俚语打诨,诙谐风趣,令人发笑。唱腔音乐潢川嗨子戏的唱腔板式分四种:苦嗨子,一板一眼(2/4),一板三眼(4/4),生、旦角多用。常用于叙事、抒情,表现沉思、怀念和悲痛的情绪。喜嗨子,一板一眼(2/4)生,旦角用于表现欢快的情绪。平嗨子,一板一眼(2/4),无板无眼(1/4),生、旦、净角用于陈述性的唱段。“平嗨子”是用途最广的板式。曲牌,即“杂调”,有的叫“花嗨子”,一板一眼(2/4)。多是四句体的唱词结构。潢川嗨子戏演唱是打击乐伴奏,没有管弦乐,尾句加以帮腔,乐器有堂鼓、吊板、边鼓、小锣、大锣、钹、梆子。锣鼓经有:开台锣鼓、上簧锣鼓、下簧锣鼓、苦捻子、串锤、走场、落台等。演出剧目演出剧目分正本戏、折子戏和杂调三类。正本戏、折子戏演“袍带戏”,杂调多是“二小戏”,演生活小戏,唱民间小调。正本戏有《薛凤英上吊》、《秦雪梅吊孝》、《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东》、《高文举中状元》等。折子戏有《别窑》、《彩楼配》、《回窑》等。杂调有《卖线》、《劝长工》、《送香茶》、《砸烟灯》、《正劝赌》等。班社团体衣箱业主:光绪年间(约1886~1900年)潢川有杨福、牛道三两家衣箱业主,农忙务农,农闲组织艺人在一起排演。过年、过节、庙会祭祀活动时,带着艺人们进行演出,都是业余性的。西马道嗨子剧团:民国十八年(1929)潢川城关富绅罗成武,聘集民间有名望的嗨子戏艺人付明礼、黄少杰等40多人,成立西马道嗨子戏剧团。罗成武家居南城西马道(现县一中旁),为了演戏扒掉了自己的堂屋,建简易舞台,利用自己的大院子作露天剧场,营业演出。当时城内流传:“罗成武真好玩,扒了堂屋盖戏园……”该团拥有五蟒五靠,演员阵容整齐,主要演员有付明礼、黄少杰、马桂英、余道灿等。演出的《薛凤英上吊》、《高文举中状元》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民国二十七年(1938),京剧在城里日趋盛行,嗨子戏渐逊色于京剧,艺人们便由城市转入农村。